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“不忘初心”的全国农业劳模,带你看看他的故事……

    信息发布者:魏爱玲
    2018-01-28 13:02:56   转载

   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活动中,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竑获得了“全国农业劳动模范”称号。好消息一出,便在崇明人的朋友圈里被频频转发。

    据了解,在朋友圈微信步数排行榜上,他每天稳定在一万五千以上的步数,超过了很多年轻人。

    带着好奇,我们来到位于竖新镇仙桥村的禾偕水产生态园,沈竑从小木屋(办公点)里迎了出来。提前打开的空调,刚刚倒好的咖啡,不紧不慢的回答……不得不说,1964年生的他,身上闪着光。

    首例人工蟹苗繁殖成功

    抛下“铁饭碗”扎根崇明岛

    1

    “周一来崇明,周六回市区”的“城乡切换”模式,让沈竑牺牲了很多家庭时间,“但却填补了内心的那片空白,于我而言,是另一种得到。”这是沈竑的真情流露。这般“两栖”生活,坚持了二十多年。

    1989年,沈竑从上海水产大学研究生毕业,随后被分配到上海海洋局东海分局从事海洋生物研究。“当时天然蟹苗繁殖不出来,全靠捕捞,且价格昂贵。崇明有此需求就找到了我们。”沈竑说。机缘巧合下,1995年他第一次来到崇明岛。

    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,沈竑繁殖出了崇明首例人工蟹苗。这一巨大的成功,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,同时也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折。沈竑坦言,“稳定的职业让我想寻求突破,也希望所学所想能真正为百姓服务。”于是,没有过多的纠结,他在1997年年底毅然离开海洋局,从此扎根崇明岛,在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事业上一路飞奔。

    公司倒闭成契机

    共生产业链应运而生

    2

    沈竑辞职后,随即进入上海瀛生实业有限公司工作。正当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,因公司股东不良行为让公司资金链断裂,最终倒闭。沈竑陷入了人生的低谷,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方向。

    2004年,沈竑在海军农场流转了50亩地,建立起了二次创业的基地。在这里,他开始尝试种养结合模式。“农产品只有回归本真,才能为人类的健康服务。”他开始了真正的“主动生态”之路。最初试验了小龙虾和水稻共生,大获成功。之后在竖新镇响哃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,进一步尝试“稻-虾-鳖”共生产业链:在水稻田生态环沟中,应用微生态制剂进行秸秆还田、培育生物饵料,供小龙虾幼体摄食生长,而鳖又可以摄食小龙虾。在这套共生模式下,一亩地上可以叠加产出经济价值。目前,亩产值已达到1.8万-2万元。

  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加之食品安全问题增多,人们对真正生态健康的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。2008年,为了扩大生产需要,沈竑成立了春润合作社,和6个家庭农场合作,如今合作伙伴已经增至11家。

    致力于传播生态理念

    培养“生态人”

    3

    沈竑指向窗外,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,那是一小片未收割的稻子,在周围早已被收割完的稻田里略显突兀。“知道这块留着做什么用吗?是留给别人来观测、学习的。”沈竑笑呵呵地说。

    “先进的种养模式应有先进的销售模式。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生态与否,才是最重要的。打造世界级生态岛,最重要的是要培养生态人。”沈竑说。他并没有在种养结合成功后就此停下脚步,2011年沈竑按心目中的“田间超市”模式,打造出了“禾偕水产生态园”基地。市民可以观摩农产品生产全过程,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。

    目前禾偕水产的消费会员达到两千多户。如今,无论是十元一斤的“虾恋米”,还是口味堪比野生鳖的“稻虾鳖”,在有着共同生态消费观念的会员圈内供不应求,这也让沈竑不得不继续扩大产地。未来,沈竑希望能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进社区,“真正好的农产品是要服务大众的。”

    未来加快农旅结合

    零排放“林地跑道养鱼”

    4

    由于经常奔走于崇明广袤的农田间,那些大片“野蛮生长”的林地,让沈竑有了新思路:何不把鱼类引入到林地,进行“林地跑道养鱼”?

    林地跑道养鱼,即3%林地沟系按照林地跑道养鱼新模式进行开挖建设,97%林地沟系作为水体净化的生态沟。小水体养鱼,大水体养水,实现生态循环,在提高水产品品质的同时,从根本上解决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自身污染问题,实现水体零排放,保护生态环境。“和鱼塘养鱼一味地追求产量不同,这才是真正的‘生态养鱼’。”沈竑认为,真正的生态一定是生物多样性,而不是纯粹的绿化覆盖率。“往后,净化后的‘水溪跑道’里会有各种小鱼小虾,还能看见水草,鸟儿也会不请自来。”到时候,一定既好吃又好看更好玩。

    此外,沈竑正在和一位日商洽谈“大农业+大养生”模式的合作。这位日商来头不小,“从北大毕业、是季羡林的学生,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还研究易经。”日本人的服务意识一流,而沈竑的农产品足够有底气。两人一拍即合,计划打造会员式的候鸟式养生产业,将空置的农宅利用起来,也希望能突破崇明旅游产业面临的“周末爆满,工作日冷清”的困境。

    这么多年在生态农业路上“看得准、走得稳”,沈竑感慨万千:“做农业全凭良心。与人为善,把周围人服务好、安顿好了,自己也不会差。”

    信息来源丨崇明报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